(资料图片)
一些乡村小学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不得不住校。小小年纪的他们每天都很想家,一到天黑就喊头疼、肚子疼,去医院检查没问题,但回到学校还是哭着喊疼。有的孩子有轻生念头。没有专职心理老师,学校不清楚这些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3月21日 人民网)
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有着固本培基的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和2021年,教育部提出并明确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力度,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辅导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一定作用。事实上,如新闻里所讲述的,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运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记者在10余所分布在不同省份的学校调研时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心理老师,心理老师未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心理课只在部分年级开设……甚至,许多学校心理辅导室只在领导检查时打开,里面的学生咨询记录是伪造的。
相信很多社会公众看到这些问题,心里都会为之一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牵涉家庭的幸福、关联学校的和谐稳定,更关乎国运兴衰……倘若学校心理辅导室成为“花瓶”式的摆设,成为形式主义的变种,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问题是工作的导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对此现状,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扛起自己的责任,围绕出现的问题对辖区内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心理辅导教师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认真摸排,不能流于形式。其次,要针对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和待遇等问题,各地更需要进行认真研判,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对心理健康教师数量进行补充。此外,护航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筑一道坚强的心理屏障,学校更需要和家庭、社会进行协同,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沟通机制,以真正呵护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内心,让他们向阳生长。(樊树林)
关键词: